我的英中
报名热线:086-027-85557400/85557499 报名热线:027-83337868(初、高)/83622066(小学) 新浪微博 英中官网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 逐梦之旅 逐梦之旅
我的故事④ 让车票和证书,成为开启我下一段路程的门票

作者:英中学校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891  更新时间:2019-04-08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文字及图片不得转载    


学生介绍:

张竞文

英中2019届应届毕业生

初中毕业于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

2016年入读英中IB班


录取院校:

剑桥大学(英国 G5)|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 G5)|伦敦大学学院(英国 G5)|

杜伦大学(TIMES 7)| 巴纳德学院(USNEWS文理25)|麦吉尔大学(加拿大C4)

多伦多大学(加拿大C4)| 香港大学(本地排名第1)



你的人生,是一本什么书?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有趣的说法:如果人一生的故事可以被纸质化,你会是一本什么书?

有人可能是美图秀秀使用指南,是旅行摄影手帐,史前动物研究图鉴,或者故宫文物的残本,加勒比海的藏宝图…

我时常好奇地球另一个角落的人会在做些什么神奇的事,而为什么我要在中国某个1.5线城市学IB。三年结束,我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模模糊糊的答案。

在英中的这三年如果概括成一本书,我想可能会是一本乱糟糟贴着很多张票证的收藏册:去国外比赛面试的机票,做社会调查的火车票,自己设计的音乐节的门票,还有无数张准考证和证书。


我的三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经济学作为分割线


怀着期待和忐忑,踏入英中


刚踏进英中的我,怀着满心的期待和忐忑接触了所谓的国际教育。没想到,全英文的课堂只是其中最小最小的挑战。

我记得一次商务课上,我们需要穿正装做英文presentation(展示演讲)。那大概是我第一次穿着衬衣和包裙,踩着小高跟鞋,煞有介事地讨论着如何加盟或者收购公司。看着口若悬河的队员,竟突然让我对职业和未来有了模糊的憧憬。

在那之后,我和小伙伴加入了学校的商社,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学习融资,进行商业活动。我还记得和组员一起晚上九点摸黑去拿气泡果汁机,一起装饰杯子,提着大桶大桶的浓缩香精在模联天地做实验。我们在慈善晚会的会场外支起了小摊卖气泡果汁,楼上楼下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却不亦乐乎。虽然利润上输给了别的队,但第一次“做生意”的累和成就感真的永生难忘。

这一年,我曾经在人头攒动的光谷叫卖糖果,穿着熊本熊人偶在大街上躲保安,我曾经跟着生物社团在武大实验室学习解剖小白鼠和大鼠,亲手分离皮肉,提取肝脏,曾经结识新朋友成立阿卡贝拉,在洗手间门口唱和声,翻唱油管学bbox,也曾经带着心理社的社员去昙华林找路人做注意力实验,对着录像排练,不停的笑场…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当初那个敢想敢做的自己,十六岁的年纪有这么多的挑战和社会初体验,虽然对大学一片茫然毫无概念,但在不断的尝试新事物,学习新学科,get新技能,做一切想做而不敢做,没做过的事情。(当然,高一的重中之重是IGCSE和托福,在保证学习之余再去做那些新奇好玩的事情吧)终于,高二上学期结束时,在所有琳琅满目的学科中,我确定了我的focus:经济学。

申请夏校时,我还犹豫过音乐夏令营,但班主任一句话改变了我接下来的两年:很少有人在十六岁就能确定自己真正喜欢的科目,申请,往往用的是自己擅长的东西。


经济学与我,正片开始


高二,我在美国学术十项全能比赛(USAD)中拿到了经济学金牌。那次比赛的日子是一个大年初十,假期忙碌,还要过年走亲访友,迫不得已,在年夜饭的桌上,在叔叔姑姑的吆喝声敬酒声里,被弟弟妹妹们簇拥着的我:拿出了USAD经济资料…据家人回忆,三五场年夜饭下来我只有收红包和吃最喜欢的蒜香排骨时抬过头。我觉得没那么夸张,但年夜饭看USAD是确有此事,还有我在地铁上看资料也是真的。记得看到我的名字出现在颁奖台上的那一刻,我发了条朋友圈说,我相信了天道酬勤。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渐渐被贴上了经济学的标签,物理老师上课有时会调侃地问我:经济学家怎么看?但我知道,我懂的仅仅是一点皮毛(甚至可能只是一根毛),这种不安和好奇常常在内心翻动着,驱使我去学,去追根溯源。

2017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行为经济学家Richard Thaler,一个周四的晚上,我拜读了他的文章之后,像见了老朋友似的欣喜若狂,拿着手机蹦蹦跳跳的去找爸妈:妈妈我找到我最想学的东西啦!然后一晚都在查相关资料,还顺便给经济老师David发了封邮件,感叹相见恨晚。翻阅了一些行为经济学的书后,我觉得有些理论上我自己就是个反例。我把疑问都记录了下来,大概有几十个了,之后我去申请了一个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项目,把我的问题拿给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位教授探讨,去纽大夏校的时候和任课老师各执一词,还差点吵起来…

在研究项目里,我抽了其中一个疑问作为我论文的题目,教授饶有兴趣的说:虽然你暂时得不了诺贝尔,但这题目可是从来没有人想过的方向,也没人研究过的哦。听他这么一说,那我已经做好研究不出来任何结果的准备了。然而我还是很认真的设计了问卷,收集了八组数据。当教授带领着我进行计算时,算出的第一个数是2.67%,他停下来,含着笑意看着我,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在5%的阀值以下,就代表你的hypothesis是有效的哦。“真的吗!”“是的。”“真的吗!”“是的呀。”

那一刻是我的“the moment”,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学术的力量和作为研究者的成就感,虽然八组数据只有一组有效,但这种体验已经足够支撑我去保持这一份对发掘未知的好奇和热情,鼓励我在学术的道路上开疆拓土,上下求索。

当然,经济学给我带来的远不止这一份学术精神,更多的是强大的自信和对自己更清醒的认知,还有结识能够并肩作战,势均力敌的好友。我和三位优秀的队友一起参加了全美经济学挑战赛,将近半年的齐心协力让我们从点头之交变成了互相扶持荣损与共的好友。我还记得大家在美国总决赛时,顶着时差大半夜互相讲题,我第二天醒来看到床上散落的题目稿纸和没盖盖子的笔,那一刻真的被团队的力量所撼动。


英中三年


在英中这三年我变得极其喜欢团队合作,不仅因为队友之间灵感的碰撞,更是有面对困难的那一份心安。我用行为经济学知识协助朋友创办了微信点餐的小程序foodspy,希望解决同学们中午吃饭排长队容易迟到的困扰,我和朋友共同举办慈善音乐节来帮助曾经让我震撼的一所留守小学,还有学校内的各种晚会节目和科学展等等,这些经历无不让我受益匪浅并且毕生难忘,感谢可爱又优秀的同学,感激这个supportive的环境,尤其是帮助过我很多的各位老师们,他们见证过我高三申请季的难受和挣扎,也见证着我成长和圆梦。

我记得八月底有过一次泪流满面,是因为对自己成绩的不自信和面对压力的力不从心,那段时间的黑暗和纷扰甚至让我考虑放弃梦校的申请,但是幸好有班主任Jessica,经济老师William和David的鼓励和陪伴,他们在我三年最艰难的时刻支撑着我继续走完这段路,那时可能我们谁都不知道,再坚持一会,可能会让我的人生发生改变。录取喜报到来时,几位老师相继第一时间和我通话。很感动也很感激遇见了他们,也很欣慰我终于能证明自己的价值,用自己的认真和努力回报他们的这份信任和肯定。


怀着期待和忐忑,迎来自己的曙光


在我的申请过程中,常常被各种流言蜚语所困扰,比如家长群里的一些不明觉厉或者是指手画脚的人,抑或是在英中“民间”流传的各种古老传说例如剑桥和伦敦政经不同时录取,男生录不了经济等等。但事实证明,传说就是被用来打破的不是吗。每年全国各地有数以万计的申请者,全世界更是数不胜数,广为流传的申请套路只是因范围狭窄而发生的巧合。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要相信自己有无限可能。申请是真实的,也是顺理成章的,真实的感情比冰冷虚假的数据更能打动招生官。如果经历和感受是自己的,在输得起的前提下,那就去放手一搏啊,他们可以打破传说,为什么不能是你呢?

当然,我也仅是个例,我能证明自己的路可以走,但不能否定其他的申请策略。不定专业一样能录取心仪的学校,纯学术派也会有名校的认可和青睐。每个人的这三年都会过得不一样,但值得肯定的是,大家都会从这里迈向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无论曾经遭受过多大的打击,都会迎来自己的曙光。我不是个只刷题的书呆子,这三年我用精力和时间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而换来的经历,这些车票和证书,都会是开启我下一段路程的门票,在未来,我会有更多机会做我想做的事情,去寻访地球另一个角落神奇的人们,我期待且忐忑着,像我三年前刚来到这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