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中
报名热线:086-027-85557400/85557499 报名热线:027-83337868(初、高)/83622066(小学) 新浪微博 英中官网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生活 > 逐梦之旅 逐梦之旅
芝加哥大学,我来了!

作者:英中学校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57  更新时间:2017-02-23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文字及图片不得转载    


 

  其他人的故事

留学之路?我似乎已经想到其他同学会怎么写了……

比如“高一高二时,我常听学姐学长谈起申请季自己被梦想大学录取或拒绝的故事……”或是写自己在出结果的前一天晚上,怎么怎么难以入眠,然后在清晨5、6点紧张地点开portal里的decision letter,紧接着就是尖叫、欣喜、拥抱,或泪水、无助、迷茫……

然而,这并不是我的故事。

 

  正篇开始

我的故事是这样的。

出结果头一晚我就和妈妈约好,第二天6点一起起床,查看我的ED结果。没有预料中的紧张与辗转反侧,我很快便沉沉睡去。

也许这样的心情和我在申请季一直笃定的一点有关:尽管芝加哥大学可能是我最想去的学校,但是即使不能被录取,我也不会因此贬损自己在过去18年了解自我与这个世界的过程本身的价值。生长在这座中国内陆“非一线”城市,我起初并不对自己的申请结果有着过高期望。

与此同时,我也毫不怀疑自己一定会去到最适合我的那所学校,无论它姓甚名谁,坐落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然后,事情就这么发生了。

 

  Big Day,结束的申请季

清晨6点,我依旧昏睡,全然忘记了今天是个big day。

突然间,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让我惊醒,我翻了个身,准备再享受几十分钟的睡眠。

“哎呀!”,好像有人冲进了我的房门:“你知不知道你被录取了啊?!Kiki老师打电话来了!”夹杂着惊喜和埋怨的声音,诶诶,好像是老妈。

“啊?什么录取?”我还没缓过神来。

老妈把我从温暖的被窝里抽出来,把手机放到我眼前:“Congratulations…”

突然,所有的睡意烟消云散。

“我被录取了?!”

“不用写文书了?!”

“这是真的吗?!” 

随着意识越来越清醒,我终于进入了正常思考的模式:“我被芝加哥大学录取了!我有书读了!我的申请季结束了!”

 

  Dream School

回顾过去,似乎是人们在取得阶段性成就时的惯例。那我也不能免俗地矫情一番吧!(如果录取芝大还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就的话)

其实我也不大清楚,我从何时起把芝大作为自己的dream school的。可能是某一天听到前辈吐槽芝大“奇葩”的文书题目和严苛的核心课程,或是在某一期的《科学美国人》上看到了芝大有趣的科研成果,也可能是读到某些留学公众号上把芝大形容为“知识分子的天堂”……借用某本小说里的一句话——“当我意识到爱上它的时候,我已经是Halfway through了”。

而引领我走完这剩下一半旅程的,想必就是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期间了吧!我在班主任Kiki老师的建议下,前往包括芝加哥大学在内的几所美国高校,进行访校和面试。在Swarthmore的社会责任感、Bryn Mawr的温馨归属感、和普林斯顿浓厚的历史积淀中,芝大的在读生面试官和campus tour guide传递给我对学习中挑战的享受、对知识的纯粹渴望,最能使我产生共鸣。

尽管,我像几乎所有的申请者那样,和友善的面试官谈笑风生了半个小时,也隐隐感觉这所学校是适合我的,我还是非常理智地告诉自己被录取的几率接近于彩票中大奖的概率。但是,中大奖的第一步,难道不是先买一张彩票吗?

 

  神奇的芝大文书

八月,从耶鲁大学夏校回国,我便开始着手自己的大学申请。

这一切的重中之重,便是芝加哥大学最为“臭名昭著”的神奇的文书题目了。不同于其他学校,芝大的文书除了常规的“为什么要申请我们大学”之外,还有一篇“extended essay”。这篇文书不限字数,题目由每年芝大招生办向它的所有校友和在读生征集并进行筛选。

“比较苹果和橘子的异同”,“你对星期三怎么看”,“撰写一个你原创的成语”……相比一些学校要求申请人在文书中剖析自己成长经历、心路历程,炖一锅暖暖的心灵鸡汤,芝大的文书,就我个人的理解,更倾向于给申请者一个展示自己思维方式、思考能力的机会。我想,这样的能力对于面对芝大核心课程的考验是必需的。

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意义上而言,我真的是非常幸运。从小在一种无过多拘束的环境里生长,被父母鼓励广泛阅读、发掘自己的兴趣,自主学习并克服在此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都在潜移默化中使我养成了独立思考、衡量事情的利弊做出决定的习惯。

 

  一天内完成的文书

没有传说中写梦校文书前的冥思苦想,或是一次次提笔又一次次推倒重来的挣扎,我在一天内完成了芝大文书的初稿。

在文书中,我讲述了自己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逐渐认识和接受”的过程。从一个坚定到近乎固执的“科学主义者”,到今天能思考理性方法的局限性的自己,我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和科学技术史中的几个例子,探究自己“三观”的转变和这一似乎有些宏大的课题。

文书改了两稿便定稿了。

还记得提交申请时,Kiki问我:“要不要再看一遍文书?还有没有想修改的地方?”

我摇了摇头,因为我相信,这篇文书表述的,就是我自己平日里思考的问题,和我思考这些问题的方式;文书里呈现的,就是诚实的自己。

我说:“如果芝大不喜欢这篇文书,不录取我,只能说我们不适合,那也没什么遗憾的。”

说着,我按下了确认键。

 

  不经意间的成长

进入英中后,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无论是在IB特有的知识理论课上,探讨各个知识领域获取新知方式的异同与局限,还是在数学课上,探究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撰写独立的研究小论文;

无论是为了准备“物理碗”的比赛,连续几周啃一本大学物理的教材,并在每一次成功证明新学到的定理时感受到从心底迸发的喜悦,还是和辩论社的朋友们一起,组织学术辩论邀请赛,在武汉这片学术辩论尚未完全生根发芽的土地上“开荒”,将曾经激励自己的灵感源泉传递给更多人;

无论是在耶鲁大学的天体物理夏令营,和酷爱科学的同龄人一起观察、模拟近地小行星的轨道,测算它在未来撞击地球的概率,还是在凭自己一腔热爱,努力争取到的武汉网球公开赛的志愿者岗位上,为自己向往多年的WTA世界巡回赛工作,每天忙到深夜也乐此不疲……

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从这些成长经历中,我到底获得了什么,但我确信的是,当我看到芝大这些文书题目时,它所展现的我积极思考、乐在其中的从容,必然与我过去18年中走过的每一步,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于不经意间,造就了今天的我。

 

  下一个起点

一个半月的光景转瞬即逝。

我关掉电脑上已经被我怀着不同的心情逐字读过无数遍的芝大offer,望向窗外。

我明白,录取梦想学校是对自己的褒奖,却绝对不是学习、生活的全部。“益智厚生”是芝大的校训,也是我对自己的期冀:探索、创造知识,并以之充实人生。而人生的本质及其可能性,是需要自己去发现的。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